农旅融合添彩 科技助农增收——沈阳市铁西区小兀拉村一森葡萄园,邀您共赴丰收之约
初秋清风拂面,裹挟着田园的清新气息。在沈阳近郊铁西区长滩镇小兀拉村一森农场葡萄园,一场艺术与丰收的美好对话正悄然开启。
阳光穿透层层藤蔓,在饱满的葡萄穗上跳跃出粼粼光斑,蜜糖般的甜香漫溢在空气中,未品果实,心已先醉。这片占地十万平方米的园区,是谢氏父子用多年心血浇灌的“现代农科样板”——如今年产优质葡萄达50万斤,早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张亮眼的产业名片。
步入葡萄园,仿若闯进葡萄的“基因宝库”:辽峰葡萄似紫玉垂落枝间,阳光玫瑰泛着翡翠般的流光,中国红玫瑰葡萄若玛瑙缀满枝头,每一串果实都藏着科技赋能的密码。多年前,沈阳农科院李博士携先进培育技术入驻,与谢家父子携手掀起“农业革命”——依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精准水肥调控等技术,让普通葡萄实现品质的跨越式提升。“果粒重18克,糖度22度!”农场负责人谢一森轻抚圆润果实,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父子俩凌晨四点巡视大棚的坚守、上千次土壤检测的严谨,更是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生动实践。如今,园区葡萄已顺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实验室记录本上“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的字迹,正是其成长最真实的注脚。
丰收时节的葡萄园,处处涌动着喜悦。沉甸甸的果穗压弯藤架,游客竹篮里的紫红果实堆成小山,阳光玫瑰的沁人蜜香、辽峰葡萄的浓郁醇厚、中国红玫瑰的清新甜润,在唇齿间交织成独一无二的“甜蜜三重奏”。这份极致口感绝非偶然——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量,传感器实时监测糖度积累,正是这般精细化管理,让“果皮迸裂、汁水四溢”的美味体验成为常态。
藤蔓交织的种植区里,来自沈城的书画家们正围绕丰收盛景即兴创作。他们展卷挥毫、泼墨洒彩,将葡萄满园的热闹景象、农民劳作的鲜活身影、科技农业的崭新面貌化作笔下素材:遒劲书法写下“科技兴农、艺术润心”,写意画作勾勒出“葡香满园、幸福人生”。笔墨与田园相映,艺术与农业相融,为这片农田添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小兀拉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更少不了科技的支撑。”驻村第一书记在现场动情说道,“书画家走进农田,不只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礼赞,更是为乡村注入人文活力、提升产业内涵的重要实践。”
铁西区农业农村局领导随后详细介绍了葡萄园的远景规划,清晰勾勒出农旅融合、产业升级的美好蓝图,并透露未来将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品牌。
“五年奋斗,我们熬过技术转型的难关、扛过极端天气的考验,多亏有政府扶持、乡亲帮忙、专家护航,才靠‘实验室+农场’的模式,种出了东北领先的好葡萄。”谢一森总经理简谈园区成长历程,他感慨道,对土地的敬畏、对科技的信念,正是他们从低谷走向硕果满枝的关键。
眼下,八月末至九月的采摘黄金期正当时,葡萄园里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踮着脚尖采摘果实,情侣们在藤蔓走廊打卡留影,游客们现摘现尝,在22度糖度的鲜甜中,亲身体验科技农业的独特魅力。
夕阳西下,余晖为葡萄园镀上一层温暖金边。这片飘着果香的土地,不仅见证了新时代农民从传统种植者到科技新农人的蜕变,更书写了科技助农、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正如满架果实默默诉说的:最甜蜜的奇迹,永远诞生于汗水与科技的交汇处——一森农场葡萄园,正以蓬勃姿态,迎接更多丰收,拥抱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