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燎原何惧万重山?
在这庄严的八一建军节,百感交集之余,我的思绪回到了2021年同一天写下的那篇文章。今天,我要在那份感动之上,融入更深的思索与讲述,将两篇关于我军初建与长征的回忆整合、润色,再次献给你们,向我们英雄的人民军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星火燎原:一个“难”字定江山
回溯我读党史军史的万千感受,凝结于一个字:难。若问世间励志之书何以为首?无出其右者,当属我军恢弘壮丽的历史篇章!若问我党我军有多难?多角度皆可诉,今天我撷取两束光芒:一束关乎“人”,一束关乎“路”。
1. 数字下的绝唱:从万人之师到千人之旅
我们的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城头,贺龙元帅一声令下,两万义士揭竿而起。然而,辉煌的起点遭遇残酷的围剿。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步步喋血。三河坝分兵后,主力南下,最终全军覆没;朱德率领的殿后部队,2000余众阻击强敌后,仅存800人在崇山峻岭中如星火般顽强求存。时值深秋,在江西天星围,朱德壮士断腕,允许不愿前行者离去,最终八百颗火种,守护着南昌起义最后的希望。几乎同时,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暴动也历经坎坷。原计划发动全省暴动,但主力被调离,只得集中于长沙周围。9月9日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虽树起我党独立旗帜,却也仅有约5000人。强敌环伺,攻占长沙无望,部队被迫转向山区。江西永新三湾村,著名的“三湾改编”同样迎来人心思变,去留抉择后,不到千人的队伍挺进井冈山。这便是人民军队的初啼——朱德从2万余减至800人,毛泽东自5000人缩编至不足千人。何其之难!但这千颗火种在井冈山汇聚、燃烧,迅速壮大。经历四次反“围剿”的淬炼,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加地方部队已达12万人之众,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然而,“左”倾错误路线下的第五次反“围剿”惨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仅剩8.6万人。湘江血战,突破四道封锁线后,这数字进一步锐减至约3万人。遵义会议曙光初现,毛泽东重新执掌军事指挥权,但胜利之路依旧荆棘密布。土城战役受挫,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本质也是“打不赢就走”的无奈与智慧。辗转突破乌江、金沙江,终于与张国焘率领的约10万人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但此时,中央红军仅剩1万人左右。本以为可以依托红四方面军喘息,没想到更大的黑暗降临。 张国焘拥兵自重,拒不执行中央北上方针,甚至在9月9日这一天(也是秋收起义发动的日子和毛主席逝世的日子),密令陈昌浩、徐向前武力胁迫党中央及其中央红军南下。这是毛主席后来回忆的“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幸而徐向前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坚决抵制了分裂图谋。党中央果断率领原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北上先遣支队(右路军中红一方面军部分)约7000人,星夜北上。分裂的阴影中,部队数量不增反减。这7000人,正是穿越枪林弹雨、征服雪山草地,于1935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骨干。从第五次反“围剿”之初的12万之师,到陕北的7000健儿,多少英雄儿女埋骨青山! 然而,正是这历经百劫不死的革命火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迅速燎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我党领导的正规军已达127万之众;抗日战争结束时,虽仍面临国民党430万大军的优势压力,但大势已成。这串冰冷又滚烫的数字变迁:南昌起义2万—>800;秋收暴动5000—>不足1000;四次反“围剿”后12万—>长征出发8.6万—>湘江后3万—>会师四方面军1万—>抵达陕北7000。这每一次锐减,都浸满了牺牲与艰难;每一次增长,都书写着不屈与伟大。我军历史,就是一部在“难”中不断淬火、在绝境中开创新局的不朽传奇!
2. 迷茫中的征途:长征路上八易其途的“家”
长征不仅仅是一部数量存续史,更是一部关于方向与目的的迷惘探索史。撤离中央苏区,根本问题挥之不去:往何处去?家安何方? 梳理史实,长征期间竟然八次改变最终目的地,每一次变更背后都是鲜血淋漓的被迫抉择。
起始目标(第一站):湘西。计划与贺龙、肖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湘江战役的惨败,宣告此路不通,敌军重兵已然封堵。
黎平转折(第二站):川黔边,以遵义为中心。然而,千辛万苦进入遵义后才发现,此地根本无法立足。
遵义会议新目标(第三站):川西北。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根据地。土城战役的失败,无情击碎了这一梦想。
扎西调整(第四站):云贵川边。计划就地(三省交界)建立根据地。刚刚决定留下,敌军便如潮水般四面围来,只得紧急二渡赤水重返遵义。
再议遵义(第五站):赤化全贵州。新的蓝图尚未展开,鲁班场战役失利证明贵州亦不可保。
重归旧愿(第六站):川西北。再次北上汇合四方面军,目标不变但路径更艰。靠着毛泽东的卓越指挥,历经四渡赤水、奇袭贵阳、巧渡金沙江,最终在懋功会师!
分裂后的困局(第七站):中苏边境。与张国焘分裂后,前途茫茫,在俄界会议上议定:转向靠近苏联的边界地带。目标模糊而悲壮,甚至做好了被迫出国的准备。正如歌词所唱:“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 前路未卜,唯有向前!
峰回路转(第八站):陕北。历史的巧合与必然!红军攻占甘肃哈达铺,侦察连长梁兴初缴获一张旧报纸,毛主席从《陕北匪患未除》的消息中,捕捉到刘志丹红二十六军和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在陕北活动的信息!绝望中的曙光!陕北,这个从未计划过的落脚点,就这样成了长征途中最终确立并实现的第八个目的地。
然而,“到达”陕北,仅仅是地理上的抵达。这颗悬着的心还远未落下。中央红军衣衫褴褛,粮饷皆无,如何度过第一个严冬?更关键的是: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作为原红四方面军一部,面对中央红军这支疲惫之师,会作何反应?是否会如张国焘一般,再起波澜?为此,毛主席亲笔修书向徐海东借2500大洋应急。徐海东接到手书,立即查询:总账仅剩7000大洋。他毫不犹豫下令:“留下2000,其余5000全部支援中央,不是借!” 供给部长犹豫队伍如何生存,徐海东斩钉截铁:“毛主席开口就是情况紧急!我们就是不吃不穿,也要保证中央度过难关!” 5000元,解了中央的燃眉之急;徐海东那份 对党忠诚赤子心,最终让党中央在陕北真正扎下了根。
历史铭记了这份忠诚。1955年授衔,因伤病自1940年就离开战场的徐海东,高居大将第二位!毛主席一言以蔽之:“徐海东对革命有大功!”这大功,就筑于长征后确定目的地时那千钧一发的定鼎之力!
二、不朽的精神:那都不是事儿!
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跋涉二万五千里,跨越十一省,经历了从数万之师锐减至几千人,经历了整整八次目标迷茫、前途未卜的颠沛流离。这艰难困苦,史所罕见!
我们常寻励志箴言,殊不知,最好的励志教材,早已融入我党我军的血脉之中。当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山压来,感觉快要撑不住时,不妨翻翻党史军史。那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篇章,会在你心中化作一道坚韧的力量,驱散眼前的迷雾。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看看先辈们走过的路,再大的坎,天空也会飘来六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结语:传承精神,照亮前路
回望那段苦难征程,仰望这支英雄军队,致敬!致敬那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英烈!致敬那些在迷茫中坚守信念、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伟大统帅和忠诚战士!他们的艰难与坚韧,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丰碑。
今天的中美博弈乃至一切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挑战,我们仍需清醒: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仍未根本改变。 重要的提醒三遍:敌强我弱,敌强我弱,敌强我弱! 然而,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我们都无需悲观沮丧。因为,再难,也难不过当年南昌城头那800星火面对的重重黑夜;再险,也险不过长征路上那群不知家在何方的疲惫之师!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那都不是事儿”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人民军队的光辉岁月启迪着今天——无论前路多么崎岖,信念之灯不灭,奋斗意志不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这伟大的历史回响中,焕发新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