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光带领团队志愿者看望当地残障人士。(受访者供图)
4月20日,晨光照进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燕河村的一间平房里,52岁的董国光静静伫立在白炽灯下,凝望着墙上的一张照片。照片里,79岁孤寡老人王松堂望着灯光,浑浊的眼眸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亮,仿佛点亮了整个黯淡的岁月。“这间屋子,是我们16年公益之路的见证,每一张照片,都刻着我们的故事。”董国光摩挲着照片轻声道,“常回来看看,才不会忘记出发时的方向。”
董国光是绍兴市上虞区“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负责人。他曾经也是在生活浪潮中奋力挣扎的下岗职工。谁能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而故事的序章,就藏在这一盏普通的白炽灯里。
第一盏灯 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火种
时间回溯到2009年,12月22日早晨,热爱乡土文化的董国光骑着摩托车到燕河村采风,车行至山间,一间破旧的老屋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将车停在老屋前,好奇心驱使他推开半掩的木门,屋内景象令他心头一震:漆黑的空间里,仅靠两张长凳搭成简易床铺,灶台与木桌布满灰尘,角落里堆放着一个铁锅和一把柴刀,整间屋子更似荒废已久的仓库。经邻居告知,这里住着独居孤寡残疾老人王松堂,老人刚出门捡柴火了,平日里靠烧柴火取暖、照明。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老人住在山上是怎样熬过每一天的。”返回途中,董国光的心中五味杂陈,“我帮不了别的,但至少可以凭借自己做过电工的一技之长先为他安装一盏电灯。”两天后,他再次骑着摩托奔赴老屋,带着电灯泡、开关、插线板等材料,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为这间老屋通上了电,当暖黄的灯光照亮了原本漆黑的房间,他的心中涌起一丝暖意。这是他公益之路的起点。
为老人装上电灯后,董国光便写了一篇文章《点亮一盏灯》发表在网络论坛上。“当时就有很多网友跟帖,大家都想为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向记者回忆,后来的一个多月,他和爱心网友们多次到老人家中提供帮助,老人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此后,他开始在网上寻找需要帮助的人,发布求助信息,帮爱心人士牵线搭桥……渐渐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聚集在他周围,为困难者送去希望。
千万盏灯 用温暖托起生命的重量
39岁的史军,是众多受助者中特殊的一位。23岁那年,一场意外让他遭遇高位截瘫,颈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他终日瘫卧病榻,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但唯一的心愿,是有一张可以移动的床,能带他感受屋外阳光、仰望蓝天白云。
2012年,董国光得知史军的困境后,主动结对帮扶。他联系爱心企业为史军定制带轮子的护理床,解决日常护理难题;对接爱心人士每月送来生活费,保障基本生活;还带领志愿者每年为史军庆生。自此,生日成了史军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一天。庆生后的两三天,董国光总会再次来到史军家中,将精心装裱进相框的生日合照挂在史军的病榻旁。如今,一面墙壁已被这些承载温暖与希望的相框填得满满当当,每张照片上,志愿者们端着生日蛋糕、手捧鲜花围在史军床前,大家笑容灿烂,史军眉眼舒展。“你的任务是坚强地活下去,我的任务是把两面的墙都挂满。”董国光这句承诺,至今已践行了13个年头。
“董老师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比亲人还亲呐!”说起董国光,史军的母亲史金菊眼泛泪光,言语间满是感激。她向记者回忆道,自结识董国光后,史军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些年,家里桑葚滞销,是董老师带着志愿者帮忙拓宽销路;家人生病住院,手术费无着落时,也是董国光多方奔走筹措。在史金菊心中,董国光早已不是简单的帮扶者,而是每当风雨袭来,总能及时撑起庇护伞的家人。
万家灯火 让善意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些年,董国光带领“点亮一盏灯”团队志愿者线上线下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服务活动从最初单一的捐款捐物和帮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发展成助学助困、爱心午餐、助残寻亲、大病救助、道德讲堂、野鸟保护、公益集市等多种形式,组织公益活动4800多次,公益足迹遍布全国,筹集善款超过一千万元,全国范围内帮助了5万人次以上。
这份温暖的力量,如涟漪般不断扩散。12年前,调料铺老板梁位方因一篇求助文章与董国光结缘,从此踏上公益之路。“跟着董老师做公益,心里踏实。”梁位方省吃俭用,十几年间默默捐出20余万元,用行动诠释着信任与追随。在董国光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97岁高龄加入团队的俞匡章老人,直至106岁离世前仍坚持用毛线编织温暖;匿名捐款一年内达88次金额高达14万元的“小清”、连续七年奉献爱心的九旬俞老伯夫妇;还有389名受助学生,在毕业后不约而同将首份工资投入公益,让爱的接力棒继续传递。
王松堂老人去世后,他曾经居住的地方经过修缮,被打造成“点亮一盏灯”发源地展览馆,那盏见证公益初心的灯泡依然明亮。董国光常带着志愿者来到这里:“我们就像是黑夜里的萤火虫,虽然发光微弱,但是行夜路的人看到我们就会感觉很温暖。”这微弱的光也吸引着众多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加入进来,现在,它已变成万家灯火。今年1月,董国光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
编辑/杨烁
责编/李昌先
审核/陈尚宏
来源/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