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洲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非洲民族独立后的困境
非洲人民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终于成功争取到民族独立,将西方殖民者驱逐出非洲大陆。这是非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非洲人民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一历程也留下了诸多难以弥补的断层。
在经济领域,农业本是非洲的重要产业,但白人农场主撤离后,问题接踵而至。尽管土地回到了非洲人手中,可农业生产技术却一下子失去了支撑。白人农场主长期经营形成的较为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灌溉技术、种植技术等都没有被有效传承。许多非洲农民只能沿用传统的、较为原始的耕种方式,面对复杂的农业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大量农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这使得许多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举步维艰,进而陷入饥荒的困境。同时,这种经济上的不景气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洲本土的工业、商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内循环。
社会管理秩序滞后是非洲独立后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社会管理体系是为了满足殖民者的利益需求,在非洲人民独立后,这种体系未能及时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缺乏有效管理,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在民生方面,民众的生活水平低下,失业率高,贫困问题严重。而在健康和教育这两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桩基上,情况更是堪忧。医疗资源匮乏,医疗体系不健全,导致艾滋病等传染病大规模扩散。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普及程度低,大量人口缺乏基本的教育,这不仅限制了非洲人民自身素质的提升,也使得非洲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二、中非合作的必要性与内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中非合作旨在帮助非洲进行经济建设的接续,这是非洲国家发展的根本需求。中国以其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非洲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铁路、公路,改善非洲的交通条件,使得非洲的货物运输更加便捷,促进了非洲内部的贸易往来和对外经济交流;建设发电厂、输电线路,解决非洲的电力短缺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同时,中非合作注重社会秩序的重构。中国通过援助、投资项目等方式,在非洲建立学校和医院,提升非洲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在教育方面,中国不仅援建学校硬件设施,还派遣优秀的教师到非洲支教,传授知识和教学经验,提高非洲整体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非洲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在医疗上,中国派遣医疗团队,提供医疗设备援助,帮助非洲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提高非洲应对传染病等健康问题的能力。
精神文明传承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非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尊重并积极与非洲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等价值观,与非洲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元素相契合。中非双方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构建一种包容、多元、和谐的现代文明价值观。这种精神文明的传承有助于提升非洲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特色,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三、中非合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中非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重要任务。从个体层面来看,这种合作有助于帮助非洲人民从“土著”到“全球公民”的角色转变。通过经济上的发展,非洲人民提升了生活水平,有了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文化交流的机会。教育水平的提高让他们能够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医疗水平的改善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为成为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从地区和全球层面来看,中非合作有助于提升非洲在全球的影响力。一个发展、稳定、积极的非洲能够为全球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中非作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如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这种合作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中非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球各国人民朝着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使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以及其他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成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非合作在非洲的历史发展进程、非洲面临的困境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不仅给非洲带来了希望和改变,也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网视国际商务文化艺术栏目,责编:罗赞周、郭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