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电视台
 返 回 首 页  名 城 名 地  名 景 名 胜  名 吃 名 店  名 企 名 牌  名 师 名 家  名 医 名 院  网 视 动 态 
 在 线 电 视  网 视 关 注  法 制 教 育   乡 村 振 兴  红 色 文 化   产 业 联 盟  网 视 云 家  活 动 赛 事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活动赛事 >> 作家、剧作家魏蕴晓的创作之路

作家、剧作家魏蕴晓的创作之路

2022-05-06 15:15:15 来源:中网视 浏览:212550

作家、剧作家魏蕴晓的创作之路

初识魏蕴晓还是在两次的文艺座谈会上,给我的印象是他为人比较低调,不事张扬。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1969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大学本科学历,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委员,民革成员,是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等,《中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

1988年,他开始在《诗歌报》、《飞天》、《大河》诗刊、《中国地震报》、《散文选刊》、《奔流》、《南阳日报》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剧本、纪实文学等三百余万字。中篇小说有《乡魂》、《黑窑》、《因这一片风景》等。其中中篇小说《黑窑》荣获“南阳市网络精品创作‘七个一’工程”二等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幸福就在不远处》、诗集《红桑葚》等。

魏蕴晓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有:66集电视剧《乡里彩虹 城里雨》(合作),已在河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30集电视剧剧本《马亚山花开》、30集电视剧剧本《幸福十八弯》、30集《我们的合租生活》、30集电视剧《塔沟传奇》等,电影剧本《中原女警》(合作)、《纪委书记》、《侨女日记》、《少林拳师》、《青蛇前传》等。其中66集电视剧《乡里彩虹 城里雨》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中原女警》荣获“第十四届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电影剧本《少林拳师》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第六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剧本奖;电影《侨女日记》入选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33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等。

魏蕴晓1991年7月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职业高中任教。从1995年开始在南阳电视台做编辑、记者,后来又调入南阳市宛城区新华书店工作。

他以文学的名义,证明着人生道路的宽阔或窄小。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他,可谓经历大到人生成败的考验,接受小到不值一提的地位。他教过书、编过书、著过书,但书面语言大多由他的学生、领导朗读出口;不是幼稚得不可救药就是成熟得气贯长虹。商品社会仅剩商品的关口,他经营文化公司,不赚则已,一赔惊人。天生的高贵头颅、传统的文化素质,要他涉足“金钱搭台,文人演戏”确实置死地而处“两难”之地:既不愿让自己的良知庸俗得一地鸡毛,又不能让自己的行为高尚得一尘不染。这就让双重身份的他,沸沸扬扬的挣钱,冷冷冰冰的收场,直至混在商人与文人之间,混得四处欠钱八方求援。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人,是一个最可怕的角色,既难为了别人,也为难了自己。我想,魏蕴晓的那个阶段的商、文作为,让他有了更加沉重的思考:商潮袭人,文学艰辛。他的文学人生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景象呢?

文学之路发轫于启蒙老师

在魏蕴晓的文学生命中,要感谢的是两位文学启蒙老师,一位是小学的语文老师魏金玉,另一位是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明洲。他们的文学素养,渊博的知识对魏蕴晓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面对面的教导,潜移默化的他都能从两位老师身上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所以魏蕴晓就非常喜欢上他们的语文课,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经常被两位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给同学们听。在两位老师的影响下,他从高中开始就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

大学毕业后,魏蕴晓从事了一年多的教学工作后,又辗转于多个行业。但对于他热爱的文学来说,他始终没有放弃。在那一段时间,他主要创作诗歌、诗评和新闻报道等。对于文学创作,他苦恼过,也彷徨过,甚至还有要放弃文学创作的念头。这些都是因为生活的缘故,文学创作一不能致富,二不能发家,屡屡遭到家人的反对和制止,让他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欲罢不能。

在临近2006年岁末,他整理出来从1988年到2006年之间写就的诗歌,出版了诗集《红桑葚》,也算是对以前的文学创作做了一下总结,也疑似他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和交代。说得再好听点,是他舔净伤口的血,回味一下过去的为文为人的日子。在这个浮躁的人心,浮华的人间,迷醉或要清醒的黑白间道,终究还会逼着文学人跳出来做人作文学。特别是面对朋友的生死离别,家人的柴米油盐,国家的兴盛衰危,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学,哪个真正文学人不是睡前想一想、看一看人类生活的现状呢?

 在他的笔下,人生况味不得不生发出来又一种情景或意境。人生苦短,有着友谊和爱情的滋润,肯定活得生猛鲜活。但友谊和爱情附加或掺杂其它成分过多过频,那我们活着肯定精疲力竭得牢骚不止。魏蕴晓把文学当作恋人,心相望,火花相溅,要的是互慰对等的往事。光甜不酸,单调的生活,也就单一指向了一个人,一个人不会也不愿只过生活的单一行为。所以,他的文学梦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生命中不曾绽开的蕾/在灵魂的纵深处/次第开放/把所有的荣与辱、患与得/都存结于记忆的长廊”。这就又要提示我们隐忍过去的生活,深藏不露苦与甜,要我们不能苦大仇深着面对生活,不要得意忘形在那种生活当中的人们,使我们时刻省悟美好人生是靠美丽的生活造化的,是要珍视生活的关键依靠情感的修补,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离开任何一个人远去的爱,并不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苦难,而是征服苦难的一个人付出的大爱。爱,在这里唯此为大,关乎着不可缺失的友谊和爱情。

触电影视,为影视做嫁衣

2008年7月,对于魏蕴晓来说,是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应朋友之约,写一部反映农村打工和留守儿童的电视剧。当时他为写这部电视剧还颇为踌躇,一方面原来从没有写过影视剧,只是写写电视专题、宣传片之类的解说词;另一方面他还对电视文学剧本的格式和类型一无所知。要想写好一部60多集的电视剧,不做足功课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他就开始着手观看一些经典电视剧,并对人物的对白、故事的构成、剧本的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后,便到农村采风,收集和掌握写这部剧的大量素材。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和朋友一起讨论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理出故事梗概的主线。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终于把这部剧的故事梗概写了出来。

这部长达66集的电视剧最终创作完成是在2008年的年底,剧名经过多方讨论后确定为《乡里彩虹 城里雨》。这部剧魏蕴晓虽然只创作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给他以后的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魏蕴晓在影视剧本的创作上突飞猛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11年创作的30集青春励志剧《我们的合租生活》的剧本被上海一家影视公司购买;2013年12月又应少林塔沟武校的邀请,根据少林塔沟武校创始人刘宝山的故事创作完成了40集电视剧《塔沟传奇》;同时创作的电影《少林拳师》剧本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第六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剧本奖; 2013年1月21日应厦门市集美区宣传部之邀,魏蕴晓先后到集美学校、李林纪念馆、陈嘉庚博物馆、嘉庚公园和故居等地采风,并采访了相关当事人,创作了一部反映陈嘉庚、李林精神的电影。这部电影公开上映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入选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33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等。

在这一时期,魏蕴晓影视剧创作的激情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了出来,他接着创作了30集电视剧剧本《幸福十八弯》,电影剧本《青蛇前传》、《纪委书记》、《碧水丹心》等影视作品。

 

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要说影视剧剧本创作是魏蕴晓的苦心经营的一方天地的话,那他的小说、散文的创作则是他的又一方净土。

魏蕴晓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他主要从事电视专题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由于经常深入到各县市区农村采访,接触到了乡镇和农村中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到基层群众,了解到了基层群众的疾苦和他们的心声,掌握了大量有关农村的素材,这给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淅川县几十万移民群众为了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要抛家舍业、背井离乡,默默无闻而又无怨无悔的奉献。在此大背景下,魏蕴晓深入淅川移民库区进行采风,经过三个月的酝酿、思考,创作出了一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背景,以移民搬迁为故事主线,弘扬了南水北调移民在迁安过程中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中篇小说《乡魂》。小说真实反映了移民干部上不负国家、下无愧移民的赤胆忠心和勇于担当的情怀。

中篇小说《乡魂》发表在2015年第五期《奔流》杂志上。这篇中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作家、评论家曹世忠在《文学要呈现独特的审美品质——评魏蕴晓的中篇小说《乡魂》》一文评论道:“魏蕴晓的中篇小说《乡魂》写得清澈而丰饶,空灵而智性,开阔而饱满。它书写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复杂的情感与心理微雕,生命的悲与喜;灰暗阴霾里有耀眼的亮光,冷冽严寒中有梅花芬芳,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文本结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品质。”

他还在评论中说道:“《乡魂》的多重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南水北调工作真实性的呈现与揭示,对拆迁存在的生活质感和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而准确的描绘;饱含着作家对于草根百姓生命个体的深切关怀,折射出移民工作队员抛弃个人利益,于艰难曲折中脚踏实地而忘我工作的高风亮节。杨光有在逆境里决不妥协与不放弃的意志,以及深藏在内心对妻儿及亲人朴素而真挚的爱;刘桂新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出力不讨好’的搬迁工作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赵玉丽身先士卒,即使被围攻也绝不退缩,耐心做到思想工作等,都体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利益的的根本宗旨和宽阔胸襟。小说对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的深度把握,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重的分量、极强的冲击力和重要的文学价值。既如此,那么,作家勇于触摸现实,把移民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面前,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可贵的文学情怀、人道情怀和家国情怀!”

近几年,魏蕴晓的中篇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在2015年第十二期《奔流》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黑窑》,讲述的是一群外出打工者在火车站被“黑中介”的甜言蜜语诱骗,误入黑窑场,他们进入黑窑场后和黑窑场主斗智斗勇的故事。这篇中篇小说荣获了“南阳市网络精品创作‘七个一’工程”二等奖。2016年在《西南作家》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因这一片风景》,这篇中篇小说是中篇小说《乡魂》的姊妹篇,还是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移民的故事,亲情、爱情、友情和世情,凡人琐事,草根生活,世事百态,人生百味俱在其中。虽然大背景是移民拆迁,背井离乡,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恬淡自然、理想生活的最高诉求。作者身在其中,无不对他们孜孜追求的生活目标所感动和激励着。

魏蕴晓扎根生活,连接地气,贴近百姓,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创作都浸透了他真挚深切的情感。换言之,他时时与作品中的人物相濡以沫,同呼吸,共命运,才使他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在高尚与卑微、是与非的对比中,拓展了文学的的哲理意蕴和艺术空间,引导读者关注现实,走向人心和人性的最深处。

文学创作永远在路上

在文学道路上,魏蕴晓追求的是一个“真”字,为人真诚,为文真实,说真话,办真事,脚踏实地的做好为人为文的每一步,不追求浮华,也不随声附和。只有做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才无愧于自己的内心,也无愧于读者。

魏蕴晓无论是影视剧创作,还是小说、散文等文种的创作,那种直击人心的真实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告诉我们,农村的质朴来源于农民,而农民的改变却让农村不再是原来那个心灵得以栖息和安放的地方,此种悲凉,或许只有迷失在外,无处回归的人才能真正体认。都市的繁荣表象下,人心的不古与狡黠,是喜剧性的也是悲凉的。从没有因你的怜悯和同情去改变什么,而是变本加厉地去掠夺灵魂的栖息地,代之而起的是冰凉的钢筋和水泥搭建的躯壳堡垒。

生活是什么?也许身处的环境、教养、位置的不同,而理解就不尽相同。按照魏蕴晓的理解,生活就是一种活着的心态。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活成什么样的生活或人生。文学恰恰就是要反映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原态,把最真实的人性和情景描绘出来,然后警示后人。 在魏蕴晓的文学创作中,作品里的人物和叙述的那些事情,就像是发生在今天,是那么的真切和真实,那么的触手可及。作品从人性和理性的高度,满怀同情与悲悯地关注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这些小人物生存状态中的困惑和无奈,为其在现实中屡遭凄苦的命运而悲伤落泪。

魏蕴晓为人做事相对比较低调,从来不事张扬,一直在文学道路上低首耕耘,默默地收获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文学道路还很漫长,文学创作一直还在路上,需要不断地去耕耘、汲取文学前辈的营养,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