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电视台
 返 回 首 页  名 城 名 地  名 景 名 胜  名 吃 名 店  名 企 名 牌  名 师 名 家  名 医 名 院  网 视 动 态 
 在 线 电 视  网 视 关 注  法 制 教 育   乡 村 振 兴  红 色 文 化   产 业 联 盟  网 视 云 家  活 动 赛 事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活动赛事 >> 学党史、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学党史、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2021-06-22 08:10:24 来源:中国网上电视台 浏览:113196

学党史、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鲁南县旧事略
中网视记者 赵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改变中国,为建设新中国功勋卓著。

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历史文化厚重,特别是鲁南县的这段光辉历史更值得铭记。方城县拐河镇镇区东澧河南岸,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是:“1947年11月4日,拐河解放。中共豫陕鄂后方工委根据战略需要决定在方、叶、鲁、召四县结合部组建鲁南县,办公地点在拐河。中旬,中共鲁南县工委、县独立营相继成立。12月31日鲁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在组织群众剿匪反霸、建政支前的过程中,地方反动势力配合国民党的正规军,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7月的9个月当中曾4次反村拐河,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我们虽然机智勇敢的打垮了敌人的屡次进犯,但也付出了血的代价。这里长眠着以杜星培教导员为代表的16位烈士都是在保卫鲁南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但大多数都未留下姓名,成为了无名烈士。为了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今特建园立碑,来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文化,供后人缅怀。为保卫鲁南县而牺牲的烈士千古!”

原鲁南县政府机构设在方城县拐河镇。1948年由河南省鲁山县南部杨村、张良、马楼与方城县拐河等地析置。1949年初撤销,仍划归各县管辖。1947年11月中共豫陕鄂后方工委决定,以方城县拐河区为中心,在方城北部、鲁山东南和叶县西北部涉及南召县东部,成立中共鲁南县工作委员会(次年2月,改为县委)、县政府和独立营,县委书记丁野,县长王致祥,独立营营长丁本荣,教导员杜星培。鲁南县下辖独树、拐河、杨集、四里店、张良、常村等六个区,人口30万。但关于鲁南县这段红色历史,很少人熟知。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70多年已经过去,但难忘的红色革命史,久久在老人们的脑海里回荡,追忋当年,心潮澎湃,难忘1947年夏,中共中央做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指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大打一场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7月10日,陈(庚)谢(富治)兵团,华东野战军外线的陈士深兵团分外挺进豫西豫宛苏地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逐鹿中原。陈谢兵团突破黄河,发动伏牛山东簏战役,连克汝州、宝丰、鲁山、登封、陕县、南召等7座县城,直扑方城。当天晚上,方城解放,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堵截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的阴谋。蒋介石闻讯,甚为恐慌,急召第一战区白祟禧,令第五集团军李铁军部火速增援豫西南战场。陈谢兵团在南召县南河店召开前委扩会议,制定“牵牛方案”,以主力一部牵制李铁军部的牛鼻子引进伏牛山腹地,主力则隐蔽起来,开始了新区建政之工作,为了遏止豫西守敌增援华中,从而解放中原。

陈谢兵团迅速在方城以东的小史店太尉庙豫陕鄂七地委、七专属、七军分区(后移到独树镇),在独树以北的拐河镇建立鲁南县,并成了鲁南、方城、叶县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控制了伏牛山、大别山,南阳盆地出入华中的十字路口咽喉要道,切断了豫东豫西国民党部队相继增援的通道,巩固了后方根据地。引起河南省国民党伪政府和南阳第十三绥清区头脑们的惊恐并大为恼火。指挥鲁南、方城两地的地方武装开始争夺交通要道和破坏我后方根据地的战斗。

鲁南县政府、县委组织县独立营、区小队及各村民兵组织展开了与敌伪武装艰苦卓绝的斗争。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充满昂扬的斗志,消灭了大部分国民党和地方残余势力,捍卫了红色政权,发展经济,建设和巩固大后方,为赢得解放南阳,淮海战役,大军渡江南下,推进革命进程,使辖区局势趋于稳定。但是一小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方民团土匪的漏网之鱼,还做垂死挣扎,他们不敢深入腹部地区,但利用方青路、许南路与大山相连的地理环境,进退方面的优势,大搞抢劫和破坏活动。鲁南县政府为了彻底打垮这些苟延残喘的残余势力,副县长牟子翰带领县公安联队、县独立营革命武装,在方青路和许南路之间,展开歼灭流寇的战斗。在许南路独树段建立联防机构,建立县、区、村三级武装联合协同作战,并动员群众积极配合,彻底消灭这股国民党和地主残余势力。

9月27日,鲁南县独立营营长丁本荣同志刚对本县联防组织机构和功能实效作用工作检查一遍,就收到敌情通报:南阳县民团司令扈寿臣指派黄清水率部百余人从南阳英庄出发,到鲁南与南召交界处进行偷袭。丁营长率独立营马上冒雨赶往,在方青公路上交上了火,把黄清水的民团逼到晒衣山,在晒衣山将黄清水生擒并歼灭了该部,在鲁南县歼匪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鲁南县从1948年到1949年撒销建置,为期一年,时间虽短,但在建县过程中,发生过轰轰烈烈的红色经典故事,让人心潮激荡,难以平复。

笔者虽生于60年代末,但离拐河镇人民政府即当时的鲁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很近,特别是老父亲赵振清曾于1947年在当时的烟厂工作过,是一个老革命离休干部,与他结交了很多的像赵学诗、林旭昌、孙海峰、刘海盈、刘邵斌、杜立泉等老革命同志。我耳听过许多烈士的英勇事迹,作为拐河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珍藏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我有必要、有信心深学党史,让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后代留下一段红色历史的笔迹,来完成革命先烈未竟的事业。关于杜星培等英勇事迹不是耳听眼见大家也都有所知晓。我现在就从父亲赵振清原来给我讲述的鲁南县第一区副区长刘海盈殉难简述如下:

1948年5月20日,国民党纠集600多名亡命之徒和1000余名十一师正规军,在西起拐河的分水岭,长达20余里,向鲁南县党政所在地拐河突然袭击,情况紧急。当时恰逢副区长刘海盈从外地出差回来就带两名警卫战士奔赴西大麦沟村调遣民兵并投入战斗,被混入农会中的叛徒禹得海、沙老七开枪致死。

刘海盈,原名刘世显(1925-1948年),叶县田庄乡武楼村人。当时在叶县的地下党组织遭到全面破坏,刘海盈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困境之中无处藏身,恰与寄居在旧县樊庄岳家销售地产柞绸的拐河人刘邵斌,二人谈话默契,遂结伴来到拐河。当时刘邵斌已有两个孩子刘海燕和刘海宽,他们到拐河后,刘邵斌把刘世显的名字改为刘海盈,并将他安排在自己的店里当学徒,炼梁绸布的同时,刘海盈向赵国栋(赵振清之父)、谢敬堂(谢登科之父)灌输革命思想,并给赵振清和谢登科讲革命故事,刘邵斌在当地也很正直义气,在刘海盈的影响下,参与了很多的社会活动。刘邵斌为什么能够冒着白色恐怖去掩护一个地下党呢?这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刘邵斌(1904年-1970年)下中农出身,小工商业者,祖居拐河镇东关村,通文墨,善言辩,干练泼辣,见义勇为。贫农赵国栋有二亩薄田坐落河西,被拐河商会会长兼联防大队长陆在彬看中,强行勒买。邵斌挺身而出,誓要“鸡蛋碰石磙”代打官司。结果,在正义群众的声援下,赵家保住了这块活命田,刘邵斌明是非辨善恶,对穷困老百姓感情深重,对土匪恶棍深恶痛绝,颇具侠肝义胆,人们说他是“硬汉子”。1948年春,借着自己群众基础好,当上了“方叶鲁召四县抗敌自卫团指挥部”的上尉军需长,同时乘此机遇,安排刘海盈在方庄小学任教师,刘海盈一面严谨治学,一面宣传解放,种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7年11月4日拐河解放,刘海盈随即与解放军十四团接上关系,被委派为拐河镇镇长,12月2日鲁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刘海盈被任命为第一区副区长。这时候的刘邵斌在刘海盈的革命启发下,主动热情地帮助政府恢复丝织业,并筹办鲁南县人民烟厂,还介绍我的父亲赵振清去烟厂上班。赵振清1947年11月参工,1950年底,随着形势的发展,烟厂升到南阳,刘邵斌被送到南阳烟厂工作,由于赵振清去烟厂参加工作时未满16周岁,后来他被留在拐河参加乡财粮和白湾小公社等基层工作,先后担任过乡财粮和统计以及农经工作,直到2010年去世,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了一辈子。

刘海盈短暂的一生,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遗憾的是在胜利到来时以身殉职了,但拐河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他也和别的烈士一样长眠在拐河的烈士陵园内。 赵明作为拐河镇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写这篇文章得到了党史办靳云开主任的充分肯定和拐河镇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县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文史办郭汝月老师的指导帮助。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蕴含着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深意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开启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迎来历史飞跃、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弘扬鲁南精神,传递红色文化,谨借此文向建党100年献礼!

2021年3月23日